一、儒道背后的枷锁:为了一颗初心
儒道两家是差异的,亦是互补的,在我看来,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即道家让我们一生不出门,顶多为生计所迫到门口集市买点生活必需品,因为外面太肮脏而我们无以抵御。儒家倡导我们出门,但一定要在已知的世界添砖加瓦,开拓新世界是万万不可取的,要出门就应按部就班,秩序是天大的:和皇帝地位等同。
以我这个描述,不难看出,儒家和道家都对人的本性有着莫大的约束,并且道家的“无为”的约束要求比想象中更高更严。(当然,我所论述的:其实多半是孔子和老子的儒道,可能会有所片面)
鲍鹏山亦认为两家创始人孔子和老子是恋旧的哲学家,在旧世界里唱着永恒的恋歌。确实如此,他们所向往的社会,大多在西周乃至更早的历史时代。生产力开始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向前,人们的心也不受控制地开始变质了。孔子预见到了这一点,于是想从美好的旧时代钩玄提要,用以安抚随着经济发展而茁壮的野心。
孔子是如何做的呢?周游列国,宣扬他的思想和人格。他希望用礼教的方式重新点燃士子正走向异化的心灵,而结果令人惋惜。各个君主礼让他,尊敬他,但不相信他。是这样一个温和且笃定的圣人,却辗转奔波了大半生,灰头土脸地回乡著书去了。他的大同社会,君子理论大家都爱听,却不愿真心恪行,因为这意味着失去利————这个诱人的馅饼。富贵容易弄丢初心,圣贤一生心血仁义礼智信,我们照搬下来了,但其背后的初心我们因渐渐忘却,因此我们的仁义也就有些不真诚,甚至沦为政客玩弄权柄的工具。
“初心”这个词十分玄奥,在我看来与老子的道这一概念最为契合。看儒家“有为”背景下的繁文缛节,其背后的初心是一个和谐的社会,这是儒家千错万错后面一定真诚的真理,也是我们应当继承的初心。
那么老子的道家呢?为何我说其要求更严呢?“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失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。”这是多么真实扎心的预言啊!顺其自然的“无为”,确是初心呀!但是最难做到的呀!路不拾遗,这是道德,但路上看到钱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捡,且有相当部分人这么做了。那么捡是顺其自然吗?其间道理不言而喻。谁又能在一生中真正顺应自然天理呢?因此,老子说要小国寡民,要历史退化,他是追求完美的极端者啊!
后来的世道完美印证了老子的预言。就一般而言,说淡泊名利的,名利一来就殷勤热烈了,奉仁义之说的,利益出现就只会巧舌如簧了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,卑部是卑鄙者的通行证。有些东西就是这样,一个现象的出现就一发不可收拾,于是无价的东西就真的失去了价值。当我们需要用枷锁来定义高尚时,说明世道已十足卑鄙了。
当我们与先贤相去甚远时我们就应当开始反思了:当老子出走的时就应当开始了;当一个绝顶智者都不屑于为我们发光发热时,就应当开始了。时至今日,哪怕儒道之中有太多槽糠要被摒弃,我们仍需思索其中的价值————甚至有人需要从其间形而下的制度中寻找药方,我们就更应思考这个问题了。
二、儒道以后的自由:不忘那一颗初心
过去盛行的是儒道理论,当今流行讲自由,但我认为要真正体悟这些文化,共通且本质的一点是初心。两者差异的在于,自由少了枷锁,没有道德的约束。
我们应寻找到自己心之所向的东西,并为之守望。不论是心系天下为天下立命,还是钟情山水如琢如磨,或是自由随风任意而东,都需这样近乎“道"式的初心,才不至于矫揉造作,南辕北辙。不论是意气用事还是意利用事,都把初心放在了一边,我们的守望应当是郑重而坚定的。不信你看,雅典的自由处死了苏格拉底,东汉的仁义逼死了李固,以上算是自由吗?顺应自然吗?是否真的契合那颗清澈的初心呢?
我们应当从儒道文化中意识到这一点,才不枉圣贤们含泪的一生。各人的初心具体不一,但不谋而合的是,他们都有着热爱梦想,不为名利所顾忌的正义的愿景阿!那颗正能量的心是生活的底线,没有底线,就没有儒道,没有自由。一颗不能殉道,委屈求全的心,岂能被称之为初心?
说到底,不过是一颗向往美好,执着于美好的心罢了。“若君肯惜顾,落泥也胜妆”,不过如此。有心如斯,心系天下是君子,心在江湖是圣人,向住自由是英雄,任儒任道也殊途同归了。
被儒道统治的时代已彻底逝去,我们向往出门,并且必须出门,但临行前一定要看一看这个家,牢记先贤的叮嘱,出门便是一场远征。
“偶尔走失,从未离开。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,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。无论经历多少波折,困苦与残酷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,亘古如新。”
以生活的名义,我以我心拥自由,愿称之为我的儒道。
参与讨论
(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)
参与讨论